神农架新闻网(神农架融媒体中心)(记者喻玲)“正在整理,准备出版精编版的黑暗传。”近日,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零距离访谈》栏目组来到吴承清工作室时,吴承清正着手《黑暗传》精编本整理工作,他告诉记者有望明年集结出版。
吴承清,今年79岁,神农架林区群艺馆退休职工。五十多年来,他不辞辛劳,搜集、挖掘和整理神农架地方特色文化,创作了二百多首曲目,编辑书籍近30套。
吴承清先后获得湖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荆楚楷模、神农架林区优秀文化人、神农架林区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影响神农架“十大人物”、神农架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热爱:《神农架梆鼓》享誉全国
吴承清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在木船上当纤夫,后在砖瓦厂学做砖瓦,多舛的命运和艰辛的生活,为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淀。1965年,随着神农架的开发建设,吴承清响应祖国号召,来到神农架加入到建设者的行列。尽管修路、伐木十分辛苦,但吴承清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煤矿战歌》、《踏遍青山》、《林海劲松》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从此与文艺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80年代的神农架交通很不发达,走村入户全靠两条腿走路。为了搞好创作,吴承清经常深入基层采风,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农村收集山歌、小调和民间故事。
2000年3月,神农架林区全面实施“天保工程”。作为神农架文艺工作排头兵的吴承清把以搜集、挖掘和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为己任,深入一线创作出了《神农架梆鼓》、《梆鼓声声》、《神奇的野人在何方》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当时创作《神农架梆鼓》的目的,就是如何让神农架的木头会‘说话’。都知道梆鼓曾是神农架的山民们在守夜之时用来驱赶野兽、保护庄稼的一种响器,如何让它说话?我们从敲响梆鼓开始,展现梆鼓驱赶野兽、传递爱情、庆贺丰收的热烈场面,让观众体味神农架人勤劳勇敢、激情淳朴的精神风貌。”吴承清说,梆鼓声响起,人们仿佛回到了欢乐的本原,在远古的节奏中回归自我,体味自然之韵。
吴承清为《神农架梆鼓》作词后,林区党委政府迅速将《神农架梆鼓》打造成一台大型原生态民俗风情歌舞。凭借这部作品,神农架林区不仅在湖北省“楚天群星奖”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更是摘下了第二届“四进社区”文艺调演金奖。还先后应邀参加世界人口论坛、武汉国际文洽会和虎门服装展销会等大型活动文艺展演,作为湖北的品牌到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主场杭州做接旗表演。神农架梆鼓就像一位旅游大使,北上京都,南下花城,东游苏杭,西旅黔桂,都有这部作品的印记。
心里有梦想,眼里有光芒,脚下有力量。吴承清深信,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必定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同时,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事业的美好和力量。
坚守:《黑暗传》精编本有望明年出版
“混沌之时出盘古,洪源之中出了世,说起盘古有根痕……”前不久,一场《黑暗传》表演在神农架林区群艺馆进行。
《黑暗传》被称为汉民族首部创世史诗,从明、清时代开始一直在神农架地区流传。《黑暗传》最初的素材就是吴承清与同事们一章一节地从老乡那里口述记录中搜集而来的。
“当看到以七言韵文为主体的民间神话长诗,一下子就被这个唱本吸引了,既然是口口相传的东西,就可能出现偏差或不同版本。” 吴承清说,《黑暗传》流传于民间,版本众多,就像是一张藏宝图,被分成许多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手中。
吴承清所说的“不同的人手中”有一个身份,就是当地的民间歌师。在神农架林区及周边地区,从古至今,在红白喜事上,就有请歌师吟唱的习俗,这也是《黑暗传》得以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民间歌师大都年事已高,一旦去世,他们手中的《黑暗传》就可能永远尘封于世。
因此,收集整理《黑暗传》就显得迫在眉睫。吴承清便和神农架的胡崇峻、陈人麟等人开始了漫长的搜集和整理。他们四处奔走,可没有少吃苦头。很多次,出门往往是一走一整天,脚上的鞋子走烂了,就用树藤勒紧,继续赶路。经常天还没亮就出门,半夜了才疲惫不堪地回家。
日积夜累,吴承清和同事辗转神农架周边的房县、保康、兴山等地,走访近200名民间歌师,又搜集到8种《黑暗传》文本,共计3万多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承清和同事的心血终于得到认可。
1983年,神农架林区文化馆编印《神农架民间歌谣集》,书中选载了吴承清等3人搜集的神农架民歌数百首,其中包括《黑暗传》的部分内容。
1986年,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编印了《汉族长篇创世纪史诗神农架〈黑暗传〉多种版本汇编》。该书引起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的高度关注。他认为,《黑暗传》叙述了许多中国古代神话,提供了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堪称汉民族神话史诗。
中国神话学会会长袁珂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了《喜读神农架〈黑暗传〉》。他认为,《黑暗传》打破了黑格尔“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的断言。
2007年,《黑暗传》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定性为“神话历史叙事长诗”。
神农架林区还将《黑暗传》编成花锣鼓歌词、融入导游词,搬上银幕、登上舞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生命力和创造力。
《黑暗传》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吴承清沉醉其中?吴承清说,《黑暗传》不但能让我们透见中华民族以“忠孝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能揭示这一民族精神之根基。因此,通过研究《黑暗传》来反观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有效性问题,对我们今天文化寻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让更多人爱上《黑暗传》?吴承清也有了更明确的谋划,“《黑暗传》是我们汉民族的史诗,也是我们的灵魂,我们要让下一代去了解深挖,把《黑暗传》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努力把《黑暗传》在神农架发扬光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勇士暮年,壮心不已。” 如今,吴承清正着手《黑暗传》精编本,有望明年集结出版。
传承:二百多首曲目流传神农架
2013年5月,吴承清工作室挂牌成立,吴承清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上。
2015年,吴承清作词的《共筑中国梦》入选2015年全国社区网络春节联欢晚会并作为主题曲。2016年12月,创作的歌曲《神农架,中国的骄傲》,从全国2万多个社区报送的3万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7年全国社区网络春节年欢晚会。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吴承清倾力创作出新歌《中国脊梁》,歌词以独特的视角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整首歌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神农架林区儿女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感恩和赞美之情。
“记得那年陪着吴承清老师去九湖创作,车在无垠的大草原上飞驰着,吴老师敲击车座的靠背,闭目沉思着,车停在草坪的海棠树丛中,走下车来,他仰卧在草甸上,依偎在九湖的胸膛,朗诵着:春兰草狂了,泼绿了九湖的牧场,湖滨水浪了,爬到了九湖的树上……”林区图书馆馆长周春梅说,吴承清一上午创作出《九湖放歌》,一个星期后,著名作曲家王原平传来《九湖放歌》音乐小样。在九湖采风中,他还创作出《九湖圆梦》《九湖晨曲》,完成大九湖四部曲。
多年来,吴承清创作出下谷系列歌曲《土家摆手歌》《我爱下谷一条河》《土家古怪鼓》;红坪系列歌曲《红坪猜想》《红坪画廊我的故乡》;木鱼系列歌曲《绿茶飘香》《香溪万古流》等。
“一听到吴老师作词的歌唱,就想起祖辈们的故事,顿时还会萌生强烈的返乡冲动。”在外创业的林区居民陈晓告诉记者。
“吴承清老师为神农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深深的扎根于神农人的心目之中,这些作品如春风化雨,使人积极向上,让人们心中产生强大的正能量。”神农架林区群艺馆馆长肖国洋说,每部作品,吴承清老师都做足了功课,用心琢磨,成功展示在观众面前。他不计名利,不计报酬,默默无闻地为神农架奉献智慧和力量。
吴承清的大半辈子,都和作词联系在一起。如今,耄耋之年的吴承清几乎每天往返工作室,提炼《黑暗传》精编本,有时还会指导年轻人作词,小小的工作室成为他传承文化的大舞台。
“我一生都爱作词,只要有人喜欢,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在一字一句中赋予文化生命。”吴承清表示,旅游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故事。希望更多的人将神农架文化事业传承下去,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审核:房泽洋 马黎明 编辑:蒋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欢迎关注神农架政府网官方微信 “神农架发布”“神农架新闻”和“云上神农架APP”。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神农架发布”或“神农架新闻”微信二维码关注。
② 打开软件扫一扫,扫描左侧“云上神农架”二维码下载安装APP。